最新动态
资治通鉴: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,归根结底就看这2点!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4:59 点击次数:118
《资治通鉴》第七十二卷 魏纪四曹魏·魏明帝太和五年(辛亥,公元231年)【原文】春,二月,吴主假太常潘浚节,使与吕岱督军五万人讨五溪蛮。浚姨兄蒋琬为诸葛亮长史,武陵太守卫秦浚遗密使与琬相闻,欲有自托之计。吴主曰:“承明不为此也。”即封表以示浚,而召还,免官。【译文】春季,二月,吴王授予太常潘浚符节,命他与吕岱统领大军五万人讨伐五蛮。潘浚的妻兄蒋琬担任诸葛亮长史,武陵太守卫上奏说潘浚派遣密使与蒋琬联系,有寄托归附的打算。吴王说:“潘浚不会做这种事。”随即封好卫奏章以给潘浚看,而把卫召回,免去官职。【解析】上面材料提到的这个潘浚,也叫潘濬算是不得了的人物。当年,关羽守荆州负责军事,民政上的事务就是由潘浚负责,但因为两人性格问题,关系非常差。后来关羽打襄阳,吕蒙背刺,关羽败走麦城,荆州落入孙权之手。对于潘浚,孙权是非常喜欢,亲自招降安抚终收归麾下,并且各种重用。但人红是非多,就在潘浚的表兄弟蒋琬在诸葛亮之后接任蜀汉大将军(根据三国志的时间线,并非是《资治通鉴》的),有人就告状潘浚说他和蒋琬有联系,打算归附。告状这人叫做卫旌,是孙权麾下的老将领,忠诚度什么的没问题,他告状蒋琬也不是空穴来风。尤其蒋琬在蜀汉当权之后,潘浚回归其实具备了一定条件,毕竟在孙权这里孤身一人又是降将,哪有在蜀汉表兄弟当一把手罩着香。至于孙权回应也非常简单。第一,表达了对潘浚的信任。吴主曰:“承明不为此也。”第二,把卫旌告状的文书交给了潘浚。这个属于常规操作,也是表达信任的一种。第三,把告状的卫旌召回免官。这个可以说是直接把对潘浚的信任拔高到一个极高的程度。如果你是潘浚,我就问你可感动?孙权如果单纯就是表示信任的话,到第二其实就够了,第三完全没必要,除非孙权如此做能够取得其他的效果。窃以为,在这件事上,孙权的计算应该是有几个方面的。其一,卫旌和潘浚使用价值的对比。卫旌加入孙权阵营,战绩并不多,拿的出手的几乎没有,可以说卫旌的存在就是背景板。而潘浚就厉害多了。先是荆州关羽时代负责民政的一把手,后数次平定五溪蛮叛乱。如果说使用价值的话,卫旌是比不过潘浚的。其二,统战价值。卫旌的老家是徐州广陵郡,现在归曹操管,对于江东来说属于外来人没根基。而潘浚老家是荆州武陵郡,地道士人,当地有一定影响力,且是孙权的地盘。对于前者卫旌,孙权统战或者说站卫旌不过是得到他一人而已。可若孙权站潘浚,表示对潘浚的信任,一方面能进一步笼络潘浚家族,另一方面更是对荆州士族积极示好。显然潘浚的统战价值比卫旌更高。其三,关系价值。卫旌有什么关系?压根啥都没有,最多孙吴重臣名将步骘和他关系非常不错。而潘浚的价值就不一样了,前文提到,他的表兄弟现在是蜀汉掌权的。把潘浚笼络好,能够进一步加深与蜀汉的关系。要是对潘浚表示不信任,搞不好真的会把潘浚给逼到蜀汉去。所以,综合盘算下来,应该相信谁?我觉得吧,卫旌说的潘浚在联络蜀汉,我相信是有的,毕竟蒋琬是他表兄弟,自己亲戚之间写信沟通联络有问题吗?曹魏、蜀汉、孙吴内部,家族散落分别做官的例子太多太多了,难不成真各为其主就分家老死不相往来?所以说,潘浚有没有那个意思或有没有正在行动,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孙权的选择,对他来说是最有利的,至于真相是什么孙权可能压根就不在乎。【闲扯】上面材料,最后一句话是关键。真相是什么,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怎么选对你最有利?所以,你看上面卫旌与潘浚,孙权怎么选,背后的行为逻辑其实是谁更能够对孙权带来更大的利益。卫旌是老臣不假,但你未来能够提供的价值没有潘浚多,那么就注定要被抛弃。政治就是如此的现实。不光是政治是如此,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如此。别人是否支持你,当真看你更有道理?领导是否提拔你,当真看你水平高有功劳?别人是否继续和你玩,当真看你以前对他好不好?其实说来说去,对于人际关系的决策,只有2个东西。一个叫做过往,即你以前表现如何,这决定了你是否靠谱、是否具有稳定的兑现性、危险风险系数是否高。但这只能说明你的过往,并不是决策的关键。另一个叫做未来,即你以后能够提供多少预期,这决定了你未来还能够提供多少额外价值和新增量价值。这才是影响决策的关键要素。以前很好,但未来没有预期,注定被抛弃。以前很好,未来有预期,必定善待。PS: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,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,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